界线游戏怎么玩
1、“罪恶是选择。”“超越《绝叫》《祈祷落幕时》”“这世上有些罪行就是看似人畜无害的人才会做的”这些话出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确实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想着就冲着这样狂的宣传标语和吸引人的话,书里肯定讲了什么很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案件,主角在追查过程中探寻到了人性的阴暗角落,社会、家庭、突发性灾难如何扭曲毁掉一个人的三观,案情如何反转等等,好歹也算对得起国内媒体给这个作者封的“反转之王”这个称号。
2、但看完之后我只能说不愧是文案欺诈,这封面标语塑造的氛围跟书里写的不能说是天差地别,也得是毫不相干了,上一个让我这样评价的是《大诱拐》。简单说一下大概剧情:该书背景为日本沿海地区地震海啸灾后时期,主角笘筱诚一郎是一名警察,经历了灾后妻孩失踪的痛苦且仍不能自拔,某天接到了报警海边发现了尸体,根据遗物显示死者为主角失踪的妻子,但主角赶到现场检视却发现死者根本不是自己的妻子,有人冒用主角妻子的身份生活,主角在追查死者身份以及妻子身份信息来源时发现了死者的秘密,明白了死者使用假身份的原因,后来一起刑事案件又出现了死者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情况,让主角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巧合,追查两人过往的过程中发现了东日本大震灾灾民互助这个组织以及其组织代表具有重大嫌疑,伴随着书中穿插的该代表和一名信息贩子的过往片段,最终案件告破,嫌犯抓捕到案,嫌犯也说出了他杀人及倒卖信息的原因,最终主角向有部门提交了妻孩的死亡申请证明,本书在主角悔恨的哭泣中结束。本书的立意其实不错,聚焦于灾后失去亲人的群像活动,其实小说也没那么群像,职业也就那几个,心理描写也没多少,以及心态转变,但说实话,我个人认为作者把这种立意与悬疑、社会派推理结合得不怎么样,背景和事件就像两个唱功勉强合格的歌手合唱一首歌,但没有配合,各自按各自的节奏音调走,偶尔才能和鸣一两句,两者脱离得很严重,我觉得就单纯这个事件哪怕没有地震海啸灾后这个背景也完全没问题,作者没有将他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仿佛一个粗糙的舞台剧,作者敷衍凌乱地搭个背景,角色们就开演了,跟背景完全融不到一起。
3、还有这个故事的悬疑感太弱了,《绝叫》我看过有一段时间没啥印象了,但我认为这本书是绝对没法碰瓷《祈祷落幕时》的,东野圭吾的小说在悬疑感上的塑造比这本书高太多了。我以为主角在看到别人冒用自己妻子身份最后追查,能查出妻子不一样的故事,比如妻子在灾害中没有死去,但失忆了,稀里糊涂生活的过程中被人恶意地洗脑操控榨干她的剩余利用价值,最后杀了她将她的身份信息卖给他人,这期间还能刻画一下灾后社会的群像生态,在我看来,假如这故事是交给东野圭吾或给宫部美雪写的话,可能会是这样的,但结果作者把这个故事流程写得很寡淡,几乎没有什么波澜,我的意思是故事层面的波澜,剧情里主角调查还是有碰壁和阻碍的,最后嫌疑犯的动机也莫名其妙且寡淡,整个故事就跟高配流水账一样,品不出啥味道,导致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反映社会、人性的特点也淡得几乎给不了我任何情绪,没有感慨、悲伤、悔恨、愤恨等情绪,跟人物共不了情。还有,本书的人物塑造如剧情一样寡淡,几乎没啥刻画,本来角色塑造苍白浅薄在这种推理、悬疑小说不算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故事足够精彩也是可以掩盖的,但前面我说了,由于本书故事极其寡淡,导致人物的浅薄苍白更加突出了,主角没有魅力,配角没有魅力,嫌疑犯也没有魅力,此处魅力指的是作为故事角色的丰满度、鲜活度,不是褒义性质的那种魅力,主角的情绪片面没深度,嫌疑犯的动机转变契机的人物塑造更是突出一个无中生有,虽然人的转变有时就是不讲道理、不讲逻辑地突变,但你写故事要这样写,那描写嫌犯犯罪前的正常生活就是一个小丑行为,完全没用,人物转变的心理活动没有,过程也没有,而且主角追查嫌犯的过程真的称不上任何反转,没有任何意料之外,没有任何想不到,人物塑造得太差了以至于作者若是把其他人写成嫌疑犯也毫无违和感,反正作者不写人物转变,角色塑造浅薄,就是选择把帽子扣给谁罢了。其实我感觉作者的风格有点像松本张清,他也是社会派推理小说家,剧情也没有那么多悬疑比较写实,但他角色塑造得可以以至于角色咋样做我不会觉得莫名其妙,角色是有他们自己的逻辑的,但这本书没有,纯粹的比较失败的小说,推理没啥东西,社会人性也没有咋深挖,角色还都浅薄,给不了我任何情绪反馈和思考,直接看案件纪录片都比看这个小说好。
4、我的评价是:这本小说故事性基本合格,可以看,但算不上好作品,远没有封面的宣传语说得那么好,更别提远没有资格碰瓷《祈祷落幕时》了。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剧情改编一下,弄成暗含主线的群像电影或电视剧,找些好演员来演,故事会好看些,但很抱歉,我认为小说水平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