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抗击战攻略

  卢沟桥抗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斗,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本文将从地形地貌、日军兵力、中国军队部署、战斗过程和战略意义等方面,详细解析卢沟桥抗击战的战况和战术运用。

  一、地形地貌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一座石拱桥,桥长约500米,桥面宽约8米。桥两侧设有石栏杆,桥下是卢沟河。卢沟桥周围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军队展开。此外,卢沟桥地处通往北京的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日军兵力

  1937年7月7日,驻守卢沟桥的日军为中国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及所属的第10中队。大队长为清水节郎,中队长安田畸。日军兵力共计约800人,配备轻机枪、掷弹筒等武器。此外,日军还有一定的空军支持,可以进行空中侦察和轰炸。

  三、中国军队部署

  当时,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为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20团。团长为吉星文,副团长为赵登禹。中国军队兵力共计约1500人,配备步枪、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第29军还设有工兵营、炮兵营等支援部队。

  四、战斗过程

  1. 冲突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搜寻失踪士兵为借口,发动突然进攻。清水节郎命令日军第10中队向中国军队发起冲锋。中国军队第220团第1营营长金振中率部坚决还击,双方展开激战。

  2. 中国军队反击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第220团团长吉星文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他命令第1营、第2营在卢沟桥两侧设防,第3营迅速抢占附近有利地形,对日军进行包围。同时,吉星文请求第29军炮兵营支援。

  3. 双方僵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在卢沟桥附近展开激烈战斗。中国军队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利用掷弹筒、迫击炮等武器,对日军进行打击。日军则依靠空军优势,对中国军队进行轰炸。战斗中,中国军队第220团第3营营长赵登禹英勇牺牲。

  4. 战争升级

  随着战斗的持续,双方兵力逐渐增加。第29军军长宋哲元命令部队坚决抵抗,同时向国民政府请求支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派出中央军第200师增援卢沟桥。

  5. 战斗结束

  在中央军第200师的增援下,中国军队在卢沟桥附近取得了优势。日军见势不妙,于7月29日被迫撤出卢沟桥。卢沟桥抗击战至此结束。

  五、战略意义

  卢沟桥抗击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场战斗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其次,卢沟桥抗击战展示了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最后,卢沟桥抗击战为国民政府组织全面抗战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六、总结

  卢沟桥抗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充分发挥地形优势,英勇抗击日军。虽然战斗过程激烈,但中国军队始终坚守阵地,最终取得了胜利。卢沟桥抗击战的胜利,为全面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 声明:本文由新猎者攻略网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352082832@qq.com